2024年9月12日,米思建筑创始合伙人周苏宁先生受邀来到青墨建筑设计开展主题名为“风景的进化”专题分享讲座。活动现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理事、上海伴步文化创始人艾侠先生作为对谈嘉宾,围绕活动主题与设计作品与之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米思看来,建筑是“风景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Scenery),映射了人们对场地的感知和想象。建筑需要融入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中,而非建造一个布景或奇观,并且它能够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不断进化。
本次讲座,周苏宁先生以无想山秋湖驿站、山水柴院、红创PARK等实操项目为例,详尽地解读了米思长久以来从实践中积累的方法思想与设计表达。
米思的每个项目都有对“风景的进化”这一设计理念的体现。从南京无想山秋湖驿站的重建、四川宜宾山水柴院的设计营造,到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无论建筑中的布局、材质、空间形态、与历史文化细节上的紧密联结,米思总能基于对场地的尊重、对文化的呼应、对氛围的营造出发,赋予使用者对建筑本身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一种抽象的共鸣,而这就是“风景的进化”所能体现的内涵意义。
无想山秋湖驿站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场地植被丰茂。因景区发展更新需要,业主拟将原有的林场中队办公场所进行重建,并拓展出小型售卖服务、游客咨询和休憩等功能。设计在回字形合院体量的基础上,把功能拆分成两个L形的部分,两个部分由两个角部翘起的L形坡屋面所统领,它们互相交错咬合,并在内院螺旋转折为檐廊,最终形成了带有传统山林前后层叠意向的屋面体量。
△代表作品:无想山秋湖驿站
“尽管建设完成后有一定闲置,但随着摩托车俱乐部、餐饮等商户的使用以及室内外空间的改造,驿站逐渐被利用了起来,真正融入到社会的需求和使用当中去,这就是建筑的一种生长、一种进化,逐步成为风景”。
山水柴院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安石村这样一座普通乡村。北侧毗邻改建民宿,西北侧倚靠一片茂密的竹林,其余方向则为村中鱼塘所环绕。与城市餐饮空间相比,“食”与“渔”的结合,构建起一种唯有乡村才能提供的独特性,也赋予了建筑一定的可阅读性。
“风车状”的空间组织、木砖镂空墙与红砂岩覆盖表面的U形墙体、瓦屋面施工……项目的建造过程并未简单地与“乡土”站在一起,而是通过材料的极简处理,以新的方式去编排和使用当地材料,创造出了一个既在地又有所不同的建筑形象,恰如其分地创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代表作品:山水柴院
南京战斗机械厂位于城北红山西麓,紧邻南京火车站。厂区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产业变迁,生产功能逐步外迁,原始厂区逐渐闲置。2020年底,米思接到该项目的改造更新任务。
△代表作品:红盒子
设计提取原有厂区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特征——红砖清水墙面,以一种看似严肃却又轻松的方式重塑园区,材料的特征和共性成为统一园区并重新唤醒记忆的关键。随着设计方案的落地,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提前考虑。例如管线与地插的布置需要在设计阶段便做好、将空调埋在一二层的夹层中得以节约空间、二楼墙壁的红色混凝土材料需要迅速施工防止产生色差、窗口尽可能做大窗框尽可能做细把室内当成室外做……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米思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更是从城市更新层面意义赋予老建筑风景上的进化,使之契合当下新的城市语境。
在讲座的最后,青墨小伙伴们对于周苏宁先生的精彩分享致以热烈的掌声,并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与之展开专业上的对谈。
Q:近期《建筑实践》“金陵今韵”城市特辑将视野焦点对准南京建筑与南京设计,有何深意?
A:在杭州青墨谈论关于南京的话题非常有趣,同时我们发现南京这座城市没有杭州那么温润,它的形成、变故都与战争有关,南京的设计相对平实,南京的建筑事务所以往也相对沉默,北上广深杭相对来说是明星事务所“高地”。很难想象南京也有米思如此新锐、先锋的事务所,而且赢得了同行们的赞许、突破了地域文化的限制,又不囿于设计情怀,并逐渐成为一个具备很科学、很符合国际事务所工具方法的、“创造力”与“职业化”并存的高水准机构,非常值得肯定。
Q:生产型商业项目为主导的设计公司,与甲方沟通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比如红色、节点、幕墙、空间形态,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自我?
A:米思早些年做一些传统地产项目时,也会遇到建筑师的话语权相对很难被听见,只能依照已有的体系去执行的问题,考虑到以往设计院的工作方式、职业范畴相对国际事务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当微利时代到来后,需要设计能力的提升、长期考量项目的招商和运营、工程质量,以适应“非标型”生产型商业项目在设计需求上的进化。
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环境不断变化,界限日趋模糊。在这样的环境中,米思建筑“风景的进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分享与思考。最后,再一次感谢周苏宁先生、艾侠先生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