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千年,哪一个朝代“圈粉”最多?倘若要在汉、唐、宋、清中论个高下,唐代自然有独占鳌头的实力。唐帝国疆域辽阔,唐人世界观包容洒脱,大唐女性空前解放,唐诗更是塑造了中华的文化基因。如今,从《长安十二时辰》的走红,到《风起洛阳》的爆火,当一部部“国剧之光”将我们的视野拽回历史千年,我们对雍容、大气、开放的大唐自是赞不绝口。古语有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追剧追完了,那么关于大唐的市井百态、历史画卷,你看出所以然了吗?洛水潺潺,诗篇浩繁,三千梦尽在大唐。现在,就让我们趁着这股好奇劲,以“唐风”为索引,来一次盛唐千年游吧。
01
从边界,到仪式
梦回千年做一回“大唐人”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城市建筑或追求国际美学,或取萃西方思潮。反思之下,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既是我们遗忘的角落,也是绝无仅有的“实验场”。
在成都天府新区,青墨藉由建发·观唐映月这一盛世唐风作品,将我们对东方美学的观瞻,拨回到公元618年的那个时间点。
初入场地,青墨所要做的便是一个“寻唐”的过程。但唐风只是建筑的表现,却绝非设计的灵魂。“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标性建筑”这是青墨最初的设计思考。通过翻阅大量典籍与成都文化故事,最终确定将“高台仙阁·刚柔朱青”定义为观唐映月的场建筑精神。仪式感、精细化、历史性,是此次规划与设计的核心所在。
有别于传统设计思路,观唐映月在唐风已经确定的限制条件下,所展开的叙事注定是一部宏大的建筑史诗。
在到达入口前的空间流线上,青墨设身处地为参观者营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御道空间序列。自宽约57米、高约10米的第一重仪门起,唐风即扑面而来,其造型源自长安城大明宫主殿,颇有大唐的华美气度。整个建筑沿街面对称布局,围墙按唐样分割,叠涩台基搭配勾阑、圆柱、直棂窗、鸱吻等唐代元素,利用现代材料演绎,无不蕴含唐风建筑的大气和精巧。
入口高筑台基,台基,又是另一重“唐风”符号。从夏至唐,建筑台基起初是自然垒土起到防水功能,发展到盛唐,台基建筑高大而雄伟,旨在表达尊贵礼制。重檐歇山顶“如翚斯飞”,层叠的斗栱柱椽“如鸟斯革”,展现了唐风建筑的力与美,整体庄重雅正的同时不失轻盈。
02
从风格,到风骨
唐风建筑“博物馆”里的一角
大唐是诗歌的盛世,也是建筑的盛世。卢照邻用“疏风密雨裹唐风,巍然城堡姿如旧”来描写它的坚固;王勃以“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来勾勒它的无穷;王维将“九天阖闾朝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定义它的气度。
建筑的立足首先要具有文化自觉性,观唐映月作为唐风建筑“活化石”,所展现的只是唐风建筑“博物馆”中的微妙一角。青墨通过挖掘唐风建筑历史范式,使之透发出深邃而又丰富的历史蕴涵,并成为整体城市语境中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文化力量。
·唐风建筑博物馆——仪制
大门两侧的石狮子形态威武,和太和殿门前的石狮子是同款。而九级台阶、护城河、唐代石栏杆、照壁景墙以及复刻《京畿瑞雪图》的屏风和定制的芙蓉纹样石砖,都把品质、文化、细节拉满。
·唐风建筑博物馆——观檐
屋檐,挡尽千年风雨,鼎以文明之冠。观唐映月的屋檐,汲取大慈寺、青羊宫、望江楼等建筑顶部风貌,演绎了天府之国的文化变迁。以重檐歇山顶,彰显其规制之高度。屋面铺以龙鳞瓦,屋顶舒展微曲,坡度轻盈和缓。
屋顶的曲线,严格说是弧度较小的曲线,这暗示了其中存在一个向上的“托举力”,给人以“飞腾”的感觉。鸱尾、勾阑、斗拱、色彩等皆严格按照尊贵等级,力求纤毫毕现,描摹璀璨唐风风度。五间三门开间比例扁细,破子棂窗窗扇修长,整体视觉比例大气隽永。
·唐风建筑博物馆——查色
在巨大而厚重的屋顶下面,承托重量的柱子则多以朱红色为主。通过对色彩的整体把控,强调材色深浅搭配,明暗对比,呈现沉稳、大气、雅致的感官体验。
·唐风建筑博物馆——转译
循古,但不泥古。青墨从历史中寻找美的源头,以现代材料、工艺将之转译、建构起当下可感可知的生活美学,这是追求传统唐风建筑当代表达的重要路径。
主入口两侧纹样做卍字纹;游廊处不锈钢仿铜色斗拱,造型更加优美、壮观,尽错综之美,显技巧之变;椽头做金属扣盖,绘栀花纹,纯手工拼接。柱础为组合式,上部为金瓜式,施以如意纹,下部为覆莲式,施以莲瓣纹;梭柱形体圆润饱满,上下端部交接处均做收分;山墙悬鱼装饰构件,依唐风而略作伸展。
置身这一处唐风建筑“博物馆”,竟不知今夕是何年。唐风唐韵迎面而来,激发着人们对中式传统文化的好奇。这一份好奇,牵起荣耀的历史,也牵起对中式生活的向往。
03
从画境,到意境
描绘一幅当代唐风“辋川图”
中式园林好从山水画中汲取技巧,将画中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层次,折射到实体园林营造当中,往往能产生更深远的意境,而唐风园林尤其“形简”而“尚意”。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辋川图》,是我们对风雅生活想象的源头,于诗画之上欣赏,总是有些距离。青墨希望将这一中国文化最美的时代切面“截取”下来,呈现于今人的眼前。
在观唐映月,如同山水画一般层层递进的三进式园林,每一个空间序列,都蕴含着对空间的精心安排和处理。根据这样的空间设置,展现出了“奥旷交替、亏蔽深远、气脉贯通”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流动”的园林观感和“有景深”的丰富空间层次。
从主入口昭示面沿着台基拾级而上,大门向两侧移开,以传统山水画为背景的照壁逐步展现,富有人文气息且大气磅礴。走出第一境,走廊两侧高筑的台基、勾阑,搭配下沉的景观庭院,像是一种内外隔绝,使人产生强烈的动静对比。布局上,二进小院流线通达而不通直、连贯但富于转折;轻盈小巧的建筑体量,与一进大门的威严大气形成有趣的对比。景观上,多用方池、独石、松梅竹兰等植物,体现了古人舒朗、雅致、禅意的审美情趣。
缓步进入最深处,整个视野豁然开朗,开阔的三进庭院在眼前展开。歌台暖响,意境融融,轻巧的戏台在园林空间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曲折的游廊,用于遮阳及将檐部雨水引入院内。相当于是屋檐的延伸,功能上增加了檐下灰空间。
在游廊的转折处升起帷幔,空间再无阻隔,视野开阔感被无限放大。人们在自然景色中,品茶、读书、弹琴、瑜伽,日常生活中风雅渐生。随着从晨到昏的时间变化,交织的光影在院墙和水面上作画,整个庭院犹如一幅持续变化着的泼墨山水画。
将唐风山水意境融入设计,形成可视化的具象表达,完成了由“心象”到“物象”的转化与连接。这种妙趣,在青墨看来,是对唐代诗意生活的一种回应。
从千年前盛唐气象到今朝唐风唐仪,从建筑飞檐翘角到三进园林布局,青墨苛求的每一处技艺细节,皆是连接历史与文化的路径。由此,也实现了古人与今人,在东方美学与诗意生活之上的一次心意互通。
如果说成都的唐风是厚重、大气;那么在上海,青墨正将建发唐风建筑,召引至一个全新的维度,让我们共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