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墨设计|万科•西房-良语久园生活馆,隐匿良渚古城旁的归家驿站
2020.12.09

1.png

2.png


万科西房-良语久园毗邻良渚古城遗址,与生俱来的自然与文化底蕴隔绝了城市的喧嚣,以一方静谧的生活空间营造隐匿于城市山水间的“世外桃源”


生活馆似“桃源”入口处的归家驿站,人们在此短暂体验、停留、休憩,让时间走得慢些,让安静的氛围充斥周身,让心境拂去繁杂。



 01. 

设计策略




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

 

项目伊始,业主方希望沿袭良渚韵味,将建筑凌驾于水面,营造三面环水的半岛气质,对场地规模有不小的要求。有限的小场地中置入三层建筑体量,创造大空间的氛围感、场所感、体验感,呈现空间设计中“以小见大”的意境,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微信图片_20201209123501.png

△网师园中心水景实景&鸟瞰


在生活馆空间递进中,我们借鉴传统造园手法,呈现“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空间意境,试图通过营造一帧帧引人入胜的“小画面”来引发人们对“桃源大宅”的憧憬,以咫尺方寸创无限空间遐想


5.gif

体块生成

6.jpg

△空间解析




 02. 

空间序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陶渊明




驿站归途 | 静-嚣

 

驱车进入场地边界,融入片墙元素的门廊展露眼前,纤薄铝板压顶与素雅灰色大理石奠定了宁静的氛围基调。

 

夹道竹林拉长了游览路线,也渐渐削弱城市主干道传来的车水马龙之声,引导人们渐入佳境。


7.jpg


驿站入口 | 藏-露

 

主入口无柱飘板营造出深邃的落客空间,为早出晚归的人们遮风挡雨。设计以小空间隔绝人们向内探究的视线,引发对大场景的无限想象,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对比。

中心对景打造“精神空间”,是对传统玄关的意境升华。运用超白细纹磨砂U玻呈现半透明效果,营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配合纯白的光束在夜晚成为人们归家途中的指引。


8.jpg

9.jpg


驿站水院 | 虚-实


经过精神空间转而向南,水镜庭院包围着主体建筑,为场所注入了半岛气质。它是空间节奏的高潮,亦是人们开启慢节奏体验的媒介。


水中倒映延展了空间的物理界限,虚实之间,景象交叠,引人遐想。乔木静立一隅,成为庭院的精神中心,更是靠它辨识方位,见证四季更替。


10.jpg

11.jpg


驿站情境 | 开-合


洄游路径串联起空间的起承转合,运用对景、借景,强调空间轴线等手法预埋惊喜,营造情景交融的画面。


12.jpg

13.jpg


立于汀步,南侧立面映入眼帘。二层悬挑设计留出入口“雨蓬”,同时强化进入的仪式感

 

立面“以小见大”,借斜切面微小变化,引发人们的好奇。轻盈半透的白色U玻替代厚重的石材,消解了建筑体量,减少空间压抑感。阳光照射之下,戏剧性的光影效果建立起场地独特的形象标记。


主空间越过水镜庭院方能到达,由一段长长的汀步作为指引,希望拖住人们急切的脚步,感受步移景异的趣味。


14.jpg

15.jpg


大面积落地窗得以将建筑、景观、室内空间交融渗透。路线起止之间,空间收放串联起影音室-展示区-休憩区-后场内庭院-回廊,引导人们在不同形态的静谧空间之中进行场景转换。


与汀步相对的,是伸入水面的观景平台,泡上一杯手冲咖啡,欣赏院中景致,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


16.jpg



 03. 

材质与色彩




生活馆材质选取有意契合良渚古城文明及玉文化,结合场景营造进一步烘托安静的氛围。加之对材质构成的细致推敲,呈现画面高级感。

 

水冲面灰色大理石素净拙朴;灰色铝板简洁稳重;仿木铝板温润细腻,以贴近良渚水土本色,反映场地的特殊性。白色U玻近似玉璧的纯粹无瑕,希望唤起人们与场所文化的共鸣。


17.jpg

18.jpg


生活馆试图用最简洁的介入手段,留一方自由安静的空间激发人们的感观,将定义空间的主导权交于未来这片社区的主人。


作为万科·西房-良语久园“世外桃源”生活的开端,我们希望生活馆能为每一位扎根在此的人们带去安静与闲适,与良渚这方水土互融共生,且历久弥新。


20.jpg

△总平面图

21.jpg

△1F平面图

22.jpg

△2F平面图

23.jpg

△3F平面图

24.jpg

25.jpg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杭州市余杭区104国道与华兴路交汇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西侧约800米)

用地面积:3517㎡

建筑面积:1064

建筑设计:青墨设计

摄      影:筑新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