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在地文化
融入场地环境
寻求一种无可复制的度假体验
"
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楠溪江曾被CNN评为中国40个最美景点之一,被莫言描述为“青山巍巍绿水长,都说仙境楠溪江”。
英迪格酒店便位于其中游的河谷平原——温州永嘉县岩头镇。以此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古村落如珍珠般串联,保有的古代耕读文化印记吸引着众人纷沓至来。
地域自然与文化带来的契机延伸了设计思路的广度与深度:酒店除了拥有基本住宿的属性,是否能创造不同。
我们更希望营造具有在地性的酒店度假体验,制造一份特殊的记忆,就如英迪格品牌所传达的:这个世界不会有两家相同的英迪格酒店,每家酒店都是独特的个体。
01/
寻求与场地共生的方式
△基地现状
酒店坐落废弃采石场遗址,崖壁面积占到了场地的三分之一,唯部分山体生态良好。所面临的,一辺是山体修复与保护难题,一辺是如何控制酒店体量,平衡人工与自然,将周边景观资源尽数收纳。
△形态生成
△公区轴侧分解图
建筑有16米限高,需要保证160间客房的充足空间。拆解体量、顺应山体以退台式布局成为化解规划限制与场地复杂地形的有效方式。
随着布局的深入研究,场地劣势成为酒店摆脱传统模式的途径。24米的消防限高下,酒店“被迫”分为高、低区,将公区设置于中间,看似不经意间改变了的进入方式,却让公共空间享有更为优越的景观视野。崖壁景观则自成一派,与周边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生态山体一侧,独栋villa置入其中,与自然浑然天成。
但,跳脱于解决建筑基本问题的范畴,我们试图通过在地性研究让建筑与山体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
沿着楠溪江而上,林坑村似被掩埋在山林中的璞玉,其依山而建的浙南山居成为人工与自然完美契合的写照。传统的一字长屋、爬坡、错层、跌落、附岩,丰富的依山就势手法为设计过程注入了灵感,得以让酒店真正扎根于山林。
02/
创造与景观互动的契机
如果说,巧妙的攀岩附势作为完美序章,用来解决建筑与场地的关系,那么创造与周边景色互动的契机则是整个酒店设计故事线中的吸睛之笔。
酒店主体公区将入口迎宾、大堂、酒吧结合室内外灰空间及露台营造,串联成有机整体,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让空间体验得以连续。
空间转换带来的还有步移景异:阡陌田园、潺潺溪水与山林崖壁构成一幅幅特色各异的风景画,时而秀美,时而粗犷。
将客房朝向灵活转动,呈上一幅幅别致的框景,希望为游客带来的是“处处皆景”的尊贵礼遇,而不是随意的将就。
△文笔蘸墨
步入公区尽端,露天无边泳池将层叠远山倒映于水中,有别于一般借景。
永嘉当地传统聚落往往选择背靠山脉而居,而山脉中最好有一处形似笔尖的山峰,称之为“文笔峰”。凡有文笔峰的村子,必在村前有一口天然的或人工的池塘——砚池,得以让文笔峰投影于其中,形成“文笔蘸墨”。露天泳池所埋下的伏笔既是为了丰富景观层次,亦是回应当地传统耕读文化,延续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03/
留存与场所共鸣的印记
驱车前往酒店,沿途浙南风貌尽收眼底,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楠溪江一带古村落多蛮石原木,与几片粉墙相互衬托,流露出自然材质的本性、本形与本色。民居屋檐深邃,其开门开窗的形式又显得自由通透,营造出极其生动的建筑立面。
回到设计初衷,特殊的度假酒店体验营造依赖于对当地深刻的解读,不同于一味的照搬,而是恰如其分的打上场所的烙印。
当人们远远望见酒店的瞬间,是以一种“似曾相似”的体验感展开,仿佛建筑本来就属于这里。坐在车内,沿着盘旋的主干道一路向上,酒店在角度转换下呈现出丰富立面层次,同时细节被逐渐放大。屋檐经过转译变得更为简洁,与打磨的毛石、木栅格保留了原始山居的自然野趣,却更为现代与时尚。
站在酒店落客区,一侧是无法忽视的田园与山林景致,一侧则是酒店借深挑的屋檐、温暖的色调展现欢迎之姿。
当人们步入酒店核心,屋檐下空间的通透与自由可以让他们真正放开手脚,选择自己认为惬意的方式去度过美好的时光。那时,建筑可以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或者成为被观赏的对象与景色融为一体。
我们希望,与场地共鸣的空间营造,可以呈现出独属于楠溪江畔的山居度假模式,赋予酒店如古村落一般持久的生命力。随着时光的推移,酒店将形成其独有标签,不再是人们旅途中的“过客”,而是一处汇聚永嘉当地百态的身心休憩之所,令人流连忘返。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青墨设计
项目地点:温州永嘉县岩头镇
设计时间:2019.6-2020.6
用地面积:16250.38 ㎡
建筑面积:26008.1㎡
建筑层数:高区5层,低区5层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主要材质:石、木、铝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