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宝未来城|归还城市 共享自然
2020.01.13

  青墨设计@CCDI 


从堡垒式的塔楼到开放式空间,建筑,从未独立于城市而存在。

 

建筑所承载的空间及其构筑的公共场域,就仿佛是个无形磁场,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们来此工作、生活。

 

可当城市的公共空间被日益压缩,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不断冲击着大众想象,建筑师该用何种手段介入城市和人类生活?

 

2018年5月,青墨设计@CCDI 成功竞得「上海七宝未来城」,开启这段关于城市和生活的探索之旅。


1-1.jpg

△入口效果图






上海七宝未来城,选址于上海闵行区,距虹桥枢纽3公里。


1-2.jpg

△区位分析


七宝未来城是以服务虹桥商务区、闵行区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综合性青少年体育文化科学赋能中心。

 

闲暇周末,孩子们和家人在这里放松休憩。儿童剧院、游玩、青少年滑雪、图书、餐饮、商业等多种业态的融合,让一家人能在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回归家庭的愿景之间,寻得适当的平衡。而兼具城市地标性和公共性的园区本身,也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



△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回归家庭的愿景之间

相互平衡的解决方案


11.jpg

把城市还给城市,是上海七宝未来城“回归城市”的标志。


作为城市的建筑,上海七宝未来城将面对来自城市、甚至跨城市的巨大人流—— “回归城市”的“天空之城”,成为我们对本次设计的初始定义。


1-4.jpg

△形体生成


首先,我们将室内滑雪场、战旗推演军体馆、电子竞技馆、少儿戏剧谷、未来书屋等多种功能业态置于多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内,各个单体又共同围合,形成独立而又富有张力的“中央花园”,将首层空间还给市民,释放为城市公共绿化。


1-5.jpg

△功能分部


形体设计上,我们顺应雪道走势对体量进行削切,使建筑呈倒梯形,实现上层视野的价值挖掘。最后,结合“冰川”理念,细化形体,实现真正的“天空之城”。



1-6.jpg

△实现“天空之城”


在“花园”与“城市”的对话中,综合体本身也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而只有当建筑本身成为城市肌体的一部分,城市的共享才成为可能。

 

最终,上海七宝未来城的建筑密度控制在50%,而实际首层面积18076㎡,实际首层建筑覆盖率只有19%,基本实现我们对“天空之城”的初始定义。而这种将空间归还给城市的做法,也成为我们对城市空间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积极回应。


1-7.jpg

△总平图


22.jpg

1-8.jpg

△入口人视


极具视觉张力的建筑造型,巨大的悬挑,如被精心切割的巨石,之间相互搭接,成为了进入上海的门户象征。

 

而在另一侧,园区东侧次入口的形象打造,犹如巨石上的一道裂缝,穿透过阳光,迎接访客的到来。人们从相对“狭小”的门户空间入内,遂见一开阔森林,心境豁然开朗。这种由尺度突变带来的情绪突变,使人们在极具反差的空间体验中,戏剧性地进入另一片天地。


1-9.jpg

△内院人视


阳光和空气是保持园区活力的关键:顶部天窗微微下沉,保证室内采光;不同朝向的玻璃幕墙,单纯反射着中央公园的景象,模糊了公园的边界;清水混凝土材质包裹着通透的玻璃,在极度纯粹的分量感中,彰显文化属性。

 

规划、景观、形体、材质、细节的全方位链接,使园区成为吐纳城市生息与能量的生态秘密。



33.jpg

如果说公共性的回归,是对当代粗放城市化运动的反抗;那么看似“低效”的城市公共场景营造,则是对人类情感需求的诚挚回应。

 

“上海七宝未来城”对使用者空间体验的关注,并非来自地标式的视觉冲击,亦非来自对功能业态的泛式整合,而是通过无数设计上的回应,勾勒出人们心中富有生机的场景。


1-10.jpg

△内院人视


几经切割的“巨构”体量,与周边复杂而庞大的上海虹桥交通系统获得尺度上的呼应;略显“工业化”的清水混凝土材质,则在自然、自由的中心花园里,显现出不一样的温润和质感;园区与城市的“沟通”门户,衔接巧妙,身处其中的人群能随时感受都市的气息,城市的漫步者,也可闲适地穿梭于此。


1-11.jpg

△鸟瞰图


44.jpg

上海七宝未来城项目,不仅是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号召,将青少年运动与文化功能相结合的综合体项目,更是在现今社会高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语境下,对公共空间日益萎缩的城市问题的一次探讨性回应。

 

上海七宝未来城项目的设计,通过强化公共建筑项目的公共性,使自然景观与大体量公共建筑之间达成一种有机的共存与互补。

 

因为我们终将明白,有些时候,自然的“大公园”比“地标”更值钱。


1-12.jpg

△手绘草图